中国加强回收技术应对动力电池挑战

中国作为全球动力电池主要生产国和使用国之一,近年来面临着电池报废量大幅上升的问题,因此需要大规模回收利用来应对挑战。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上周表示,全国已建成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超过1万个。 今年前5个月,回收电池约11.5万吨,超过去年全年总量。

然而,全国回收能力仍落后于市场需求。 据工信部赛迪顾问统计,2021年以来,我国电池退役量大幅增加。2022年动力电池退役量约27.7万吨,预计2025年后将增至每年100万吨。

成功应对这一挑战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回收技术及其在行业内应用的进步。 目前已有从动力电池中回收化学成分(例如镍、钴和锂)的技术,但效率和容量仍有改进的空间。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我国利用回收企业较多,但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先进企业镍钴资源回收率在95%左右,锂资源回收率也达到90%以上。 然而,一些公司的锂回收率可能在70%到80%之间。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新方法,可以从主要动力电池类型的退役锂离子电池中回收90%以上的锂。 该团队一直在与回收公司合作实施这项新技术。

采用膜分离技术,通过酸浸提取锂,回收的碳酸锂纯度达到99.69%,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 整个过程锂回收率达到92.24%。

组长王民介绍,废旧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和溶剂中含有有机溶剂,特别是氟、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如果处理不当,将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

新技术采用物理分离过程,减少化学试剂的使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避免回收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青海省盐湖研究所已与青海省和河北省的当地公司合作,将该技术应用于新的回收项目。 河北邯郸一期年产2万吨锂动力电池项目目前已进入设备安装及测试阶段。

政府部门也出台政策引导回收企业技术升级。

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发布了动力电池规格尺寸、拆解程序、剩余能量检测等国家标准。 推广动力电池统一编码制度,建立国家追溯管理平台,建立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追溯监控机制。

辛军表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对于稳定资源供应、保护环境、实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