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徐晓峰说,自加入世界气象组织(WMO)以来,中国通过提供卫星服务和与世界共享数据承担了重大责任。
“除了来自卫星的数据,中国的自动站、气候站和观测站每天都在向世界发送数百或数千个实时数据点,”徐告诉 CGTN。
每年的 3 月 23 日是世界气象日。 今年的主题是“世代相传的天气、气候和水的未来”。
许认为,这个主题是呼吁人类走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界造成了影响,包括大气、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
“人类活动不应该为了现在而损害未来,”徐说。
气象技术在中国的应用
中国风云气象卫星模型。 /CFP
中国风云气象卫星模型。 /CFP
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立表示,气象技术主要用于观测、数据处理和预报。
“我们使用卫星、雷达和自动检测设备来收集气象数据,”他说。 “中国在这一领域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
“我们的风云一号、二号、三号和四号是一系列引起国际关注的气象卫星,”徐说,并补充说风云卫星正在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
徐告诉CGTN,中国也在利用通信网络计算和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
“我们需要整合数据,将其变成有用的信息,”他说。
他还提到了该国的预测技术。
“我们根据数学、物理、化学和热力学定律,将数据放入计算机进行高速计算,”徐说。 “这是目前的一个主要趋势。”
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
2023 年 3 月 22 日,加利福尼亚州蒙特贝罗,强烈的微爆破坏了几座建筑物后,可以看到碎片。/CFP
2023 年 3 月 22 日,加利福尼亚州蒙特贝罗,强烈的微爆破坏了几座建筑物后,可以看到碎片。/CFP
近年来,世界上极端天气有所增加,预计这些事件会变得更加频繁。 徐认为这对气象服务构成了明显的挑战。
“首先,预测的难度增加了。预测总是会发生的事情很容易,但很难预测极端情况,”他说。
极端天气也给气象学家的研究带来困难。
“极端天气的背景是气候变化,这不仅涉及大气层的变化,还涉及冰冻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变化,包括人类活动的影响,”徐说。 “这是一系列系统的综合作用,这就造成了困难。我们不能只看一个系统。”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去年推出创新平台,为其会员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企业善于了解市场……但他们缺乏技术支持,”徐说。 “我们要帮助这些直接面向市场的企业,获得更有力的技术支持。”
会长说,企业也愿意出钱让我们组织这样的技术支持。
“这是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一部分,”他说。
摄像师:马天文
视频编辑:郭美萍
平面设计:李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