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染天空下白雪皑皑的山峰时,几何图案很明显。 映衬的是一望无际的大地,承载着哈萨克牧民的欢乐。 而这些大胆、非凡的诗句描绘了哈萨克牧羊女日常生活中的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 1948年,中国画家董希文创作了油画《哈萨克牧羊女》。 这幅杰作以几何形状和醒目色彩,呈现了他对哈萨克民族生活的诗意想象。
凝视中国美术馆大厅内的画布,观者有一种难以辨认的熟悉感。 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风格相似,敦煌是一座隐藏在沙海中的古代艺术宝库。 20世纪40年代,石窟中令人眼花缭乱的壁画启发了董。 在开始创作哈萨克牧羊女之前,他曾探索过莫高窟,从古代图像的辉煌中寻找灵感。
董希文画作《哈萨克牧羊女》/CGTN
董希文画作《哈萨克牧羊女》/CGTN
1942 年,中国西南部城市重庆屡遭轰炸。 董希文是刚到这座饱受战争蹂躏的城市的新人。 杭州美术学院优秀毕业生; 但在重庆,董作为电影字幕作家挣扎着维持生计。 这位画家经常被刺耳的空袭警报分散注意力,不知所措。 他渴望创作艺术品为战争做出贡献,但他看不到国家未来和职业生涯的明确道路。
中国画家董希文/CGTN档案照片
中国画家董希文/CGTN档案照片
幸运的是,一场敦煌壁画展的不期而遇,让他心中的火苗重新燃起。 他迷上了这些古老的佛像,从早到晚在展馆里流连忘返。 在这些具有百年历史的壁画中,董先生看到了中国美术的本质气质。 所描绘人物的优雅和尊严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细节/CGTN
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细节/CGTN
董希文从重庆出发,开始了艰辛的征程。 他用双脚测量荒凉沙漠的广阔距离,这是他内心深处燃烧的信念所驱使的。 他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来到了敦煌,置身于一座古老艺术的圣殿之中。
在闪烁的灯光照耀下,壁画中的形状和人物被简化为一系列几何图案和生动的色彩块。 董在昏暗的洞穴中度过了无数个小时,临摹和素描,没有一个细节能逃过他的注意。 一千多年前的日常生活场景如歌谣般鲜活生动地呈现在他的画布上。
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细节/CGTN
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细节/CGTN
除了研究洞穴壁画,董还游历了广袤的土地。 自然风光和人类活动都被记录在他的速写中。 一天,董遇到了世代居住在敦煌附近的一个哈萨克部落。 雪、山和它们飘逸的衣服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哈萨克田园生活的景象与几个世纪前创作的敦煌壁画在他的脑海中融为一体。
1948年到北京后,哈萨克牧民的牧场仍萦绕在董的想象中。 哈萨克姑娘五颜六色的衣裳、红润的脸颊、热气腾腾的羊奶……这些哈萨克生活的特色很快就出现在了艺术家的画布上。 他大胆摒弃西方油画的透视、体积、光影,转而借鉴敦煌壁画的粗犷轮廓和几何图案。 平面色块的创新使用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和谐和节奏。
董希文画作《哈萨克牧羊女》细节图/CGTN
董希文画作《哈萨克牧羊女》细节图/CGTN
董希文继续探索油彩与中国美术精神相适应的路径。 从著名的《开国大典》到刻画西藏农民耕种土地的巨作《千年大地》,他作品中的中国风已经证明了民族艺术自信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