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书:中国已形成完整的网络立法体系

一位官员周四在发布中国网络空间治理白皮书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由于过去十年不断努力推进网络立法工作,中国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网络法律体系。

根据《新时代中国网络空间依法治国》白皮书,法律法规旨在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为网络空间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司司长岳仲明说,过去10年来,中国网络立法取得了显著成就,制定了5部专门法律。

2016年《网络安全法》实施以来,全面实施网络实名制,落实网络产品、服务、运营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措施。

2018年,电子商务法出台,规范电子商务经营,加强消费者权益和知识产权保护。

2021年颁布实施的《数据安全法》,提升了国家数据安全保障能力,促进了数据合法、合理、有效使用。 同年,实施《个人信息保护法》,完善个人隐私保护,维护人民群众权益。

去年,国家颁布了《打击电信和网络诈骗法》,为打击犯罪、维护人民群众财产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岳说,中国还继续将传统法律规范延伸到网络空间,包括修改《个人信息保护法》、《食品安全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

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中国通过“以周密和民主的方式”制定的立法推进了网络空间治理,为“系统、整体、协调和时效”的网络立法做出了贡献,阅读白皮书.

探索网络司法的新模式

白皮书写道,已经探索了“新渠道、新领域和新模式”,以进一步将互联网技术与司法活动相结合,以加快司法进程。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技术在司法诉讼、判决执行、司法行政等领域得到推广。

鼓励地方法院因地制宜,探索互联网赋能审判新机制。

互联网法院是推动我国司法模式创新的一次成功尝试。 2017年、2018年分别在杭州、北京、广州设立互联网法院,主要受理网络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网络侵权纠纷、网络著作权纠纷等11类网络案件。

个人信息保护“大大改善”

我国个人信息侵权行为具有隐蔽性、高频率、高科技手段的特点。 为此,中国采取了新的监管思路和方式,加大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对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数据的移动应用程序进行了定期行动。

白皮书称,2019年以来,中国共检查移动应用322万个,通报批评、下架违法违规应用近3000个。

这种有针对性的行动有效地遏制了侵犯个人信息权利的行为,并补充说,公众也建立了强烈的个人数据保护意识。

“尊重和保护个人信息被所有人认为是必不可少的,”白皮书上写道。